患者零死亡 院内零感染——市医院感染科战“疫”时刻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3-17 11:17
浏览:
打印

3月11日20时46分,一辆120救护车缓缓驶出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医院)三院区(感染科)——雅安最后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这是该院治愈的第七位新冠肺炎患者,之前已经有六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这里是雅安市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也是全市肝病、结核等慢性病患者康复的疗养地。从1月22日雅安发现首例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开始,这里的医护人员经过48天连续作战,圆满完成了全市战“疫”任务。“‘患者零死亡、院内零感染’,这是雅安战‘疫’最大的好消息。”市医院感染科主任龙志玲说。

至此,市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清零,全市新冠肺炎病例归零。

护士为患者采样

战“疫”打响

38摄氏度,37.6摄氏度。1月22日11时许,天全县天愿医院医护人员用体温枪和水银温度计分别为小高测量了两次体温,随后进行了CT检查,肺部发现病灶。

小高之前有到过湖北经历,很快被确诊为全市首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当日20时30分,经市疾控中心PCR实验室核酸检测——阳性。

那一刻,全市拉响疫情防控警报。

当晚,感染科三楼会议室的灯一直亮着,直到1月23日凌晨3时。“疾控专家、医疗专家都来了。”龙志玲说,感染科成了全市疫情防控的主战场。

1月23日凌晨2时,小高收入感染科隔离治疗。“会诊和接收病人都是我。”感染科医生杨静,与传染病打了多年交道,激烈思想斗争后她决定当晚不回家。

“对于新冠肺炎的防治,市卫健委有先见之明。”去年12月,医院加快了负压病房建设,同时购买了一辆负压救护车。“负压病房、负压救护车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在感染科护士长李惠梅看来,负压病房和负压救护车是接治烈性传染病的必备。

实践证明,负压病房和负压救护车在战‘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医护人员竖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1月15日,感染科进入临战状态。1月16日至1月18日,市医院党委书记杜潇连续组织召开了多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专题会议,并在全院启动继非典以来最严的预检分诊。

非典以来,感染科一直在按照非典防控级别进行演练。

1月23日6时,一辆载着检测样品的汽车驶出市区向成都飞驰。“第一例病例必须送到省上复核,才能确诊。”虽然还没有宣布结果,但龙志玲和李惠梅深知,战“疫”已经打响。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当天,一封请战书在微信朋友圈里扩散,上面有17个沉甸甸的红手印……看了朋友圈,刚回到家中准备吃团年饭的感染科护士邓雅丹接到科里的电话,她立即返回医院。

当时,许多医护人员对新冠肺炎的认识,还仅仅是耳闻。

邓雅丹、张红颜、沈如月、伍锡刚……一个个医护人员迅速归队。

1月24日,经省新冠肺炎病例确认专家组确认:截至1月23日24时,全省新增7例,雅安市1例。

1月24日9时,杜潇在感染科主持召开新冠肺炎救治专题会议,全院全力以赴打好这场战“疫”——患者得到最好救治,医务人员不能倒下一个!

隔离病房里,老郭为医务人员演奏《我和我的祖国》

虚惊一场

24小时,40多名医务人员全部进驻隔离区。

在感染科,人很容易迷路。感染科是一个整体,鸟瞰是一个“工”字。里面的道路四通八达,许多房间都有两个出口。

1月24日,除夕夜。“你如果晚上来找不到路,就让门卫带你上来。”记者在前往隔离区采访前,龙志玲反复叮嘱。

前区是医务人员的生活区,中间是两条长长的走廊,尽头是护士站,对面是医生办公室。

李惠梅不仅是一线战斗员,还是感染科的“后勤部长”。虽然有着丰富的传染病护理经验,但她还是觉得这次疫情来得太快。“瞬间暴发,让你防不胜防。”两天时间,感染科病房全部腾空,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考验着她。

56岁的感染科医生李民,1995年开始接触传染病,算得上身经百战。“感染科全员进入三级防护,还是第一次遇到。”在李民眼中,艾滋病之类的传染性疾病,医生感染概率很低,“现在看来,当初的甲流根本算不上什么。呼吸道传播让人担忧和恐慌,平常人进入隔离区也需要勇气,更不用说进入隔离病房。”

“你们怕不怕?”1月24日,面对记者的问题,护士王丽君沉默了许久,最后说出了一个字“怕”。

几天之后,王丽君的体温突然升到了38摄氏度。

王丽君,发烧了!

担心、焦虑,一时间,压得龙志玲和李惠梅喘不过气来。之前,李惠梅对所有医护人员都进行了防护装备穿戴培训,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了详细地规范。

回放,再回放!龙志玲和李惠梅对王丽君在隔离病房工作的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没发现任何暴露。

“我隔离了14天,然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经过一系列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王丽君最后被确诊为感冒引起的发烧。

年前,王丽君让丈夫带着孩子回了老家,她想无牵无挂地投入这场战“疫”,好好打一仗。

“我知道自己没有暴露,不可能感染。”王丽君回忆,最初三楼浴室还没有投用,换班后只有跑到二楼洗澡,“可能是人比较多的缘故,洗到中途就变成了冷水。”

虚惊一场!隔离14天后,王丽君又迅速投入到了战“疫”中 。

“我们不害怕自己被感染,但害怕出现院内感染。”经历这场风波,龙志玲感到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做好医务人员防护,对于战“疫”工作尤其重要。

市医院专家团队为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诊疗

“感觉还好”

“要一层一层压实,两层橡胶手套要把防护衣腕部套住。”进隔离病房采访前,一层橡胶手套,记者戴了几次都不符合防护要求,最后在李惠梅和护士李沁姗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整套防护装备的穿戴。

虽然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但走进隔离病房前,内心还是有些忐忑。不到两个小时的采访,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背,眼罩上布满雾气,头痛欲裂、呼吸困难……

1月31日0—24时,雅安市新增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累计确诊病例5例。

那段时间,是感染科防护物资最紧缺的时期。“全国都缺,最紧张时备货只能满足第二天。”每天20多套防护服的用量,让李惠梅有些力不从心,每天凌晨清理物资时,她都会感到压力巨大。

“三院区是主战场,我们站在最前沿。”李惠梅作为护士长,既要保护好病人,也要保护好团队,不能让他们“祼奔”。

在防护物资全国紧缺情况下,感染科不得不勉力维持着。李惠梅找龙志玲商量,一是调整医生进入病房的人数,二是延长上班时间,“最紧缺时,每天只有7套防护服可以使用。三个医生的工作,由一个医生完成。”

“4小时一个班调整成了8小时,最后又调整成6小时。”“穿着防护装备没法上厕所,上班时间只能尽量不喝水、少喝水来减少憋尿的辛苦。”70后、80后、90后的她们穿着尿不湿,坚守阵地。

由于护目镜需要戴得足够紧,才能发挥防护作用,大家经常头痛欲裂。医生王蓉第一天上班,就出现了呕吐,这样的情况在大部分护士中都存在。“取了护目镜,头痛会持续很久。”李沁姗说。

对于在隔离病房值守的艰辛,护士李沁姗、饶瑾、裴滟菲都用“感觉还好”表达自己的坚韧。

裴滟菲是新年的第一班,身体偏胖的她穿着厚重的防护装备显得更加艰辛。当晚,新年钟声敲响,她挥挥手走进了隔离病房……之后,大号的防护服出现断码,她不得不临时抽调为大家搞后勤。虽然不在一线,但她依然忙碌。

24岁的护士沈如月第一次在春节期间离开父母。想家,反而让她每次与家人通话的时间变短了。她不敢与父母多说话,害怕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饶瑾认床,入驻隔离区后,如何入睡一直困扰着她。

李沁姗有两个孩子,小的一个1岁2个月。“一个多月没见,已经不认识了。”3天前,李沁姗回家,孩子误把她当成了“孃孃”。

李惠梅作为“后勤部长”,40多位医务人员入驻打乱了所有的工作计划。她不仅要对物资进行充分调配管理,还要对护士值班进行统筹安排,又要到县(区)对武汉返雅人员进行会诊。

“每天忙到凌晨,完全忘记了‘害怕’。”在李惠梅的统筹下,两天时间隔离区的基本生活设施全部到位,“医院全力保障,要什么就给什么。”

在感染科,“感觉还好”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生死之战

2月3日,李民在查房时发现,69岁的老郭血氧饱和度只有92%。“正常人低于93%,就要考虑进行吸氧。”李民说,老郭在氧流量5L/min的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只有92%,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出现了状况。

最初可以用呼吸机,不行就插管,再不行还有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

入院前,老郭就查出有慢阻肺、高血压等基础病。救治中,还发现他患有比较严重的糖尿病。“他是第一位危重症患者,也是唯一一位。”李民说,新冠肺炎在没有特效药治疗的情况下,基础病的治疗就需要标本兼治。

“呼吸非常困难。”那些日子,老郭感到绝望,“生命太脆弱了。”

ICU主任杨敏带着ICU医生胥明鑫加入救治团队。氧合指数、凝血、心功能评估……经过综合评估之后,老郭上了呼吸机。

“上呼吸机很及时,对救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危急时刻,龙志玲果断决策,“5天,医生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脱离危险。”

新冠肺炎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容不得半点犹豫。“战机稍纵即逝,一旦病情恶化,救治希望更小。”李民说,ECMO用上之后,患者几乎九死一生。

就在老郭病情危重之时,64岁的老程也出现了重症表现。在确诊之前,老程刚做了心脏手术不久,抑制病毒的药物和心脏用药存在一定的冲突。

急诊科主任吴艺、ICU主任杨敏、心内科主任张海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高培惠……一时间,市医院各专业科室专家向感染科汇聚,为老郭和老程救治提供最有效的方案。

1月26日,新冠肺炎5G远程会诊系统开通。随后,老郭和老程病例通过5G系统进行远程会诊。

2月8日,全市首位确诊患者小高康复出院,这一天也是老郭撤掉呼吸机、脱离危险的日子。“让大家看到了曙光,也让患者看到了希望。”在龙志玲看来,小高治愈出院,振奋了大家的精神。

从1月24日开始,每天16时感染科三楼都要召开例会——市医院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会议。会上,一线专家要将每位患者的病情进行通报,针对救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专家组进行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如今的三院区不同于往日,来自全院最精锐的医疗力量汇聚感染科,感染科战“疫”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全市疫情的防控。

省上专家团队、华西专家团队、医院专家团队……感染科身后有着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

人间冷暖

护士刘玥是第一批强制休息的医护人员,1月22日她奶奶因病去世,准备回陕西汉中老家奔丧的她却站到了战“疫”一线。

“很难过,但这里更需要我。”除夕夜,上班前刘玥通过电话向家人报平安。谈话间,泪花一直在刘玥的眼睛里打转,但她一直克制着不让它流下来。

当时,刘玥已经有两个多月身孕。“她不肯离开一线,我们反复做工作。”龙志玲、李惠梅了解到刘玥的情况后,强制要求她休息。

截至1月24日,护理部共收到193名护理人员自愿请战,积极参与救治工作,其中护理管理者25名,规培护士10人。

举全院之力投入战“疫”,让一线的医务人员感到温暖。

对于患者的关怀,医务人员从未停止过。小高在情绪低落时,是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打开了心结,“‘情绪低落’是所有入院患者的通病,因为是传染病,大家都感到害怕。”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患者小绍初入院时,内心非常担忧。“她孩子很小,害怕传染给了孩子。”大家给她讲小高的故事,帮助她走出情绪的低谷。

3月11日,出院后的第14天,小绍的丈夫给医院送来了“生命卫士,白衣英雄”的锦旗。

老郭是最后一批出院的患者。危重症期间,他感到生命非常脆弱。脱离危险后,他想为救治他的医务人员演奏一曲——《我和我的祖国》。

对于新冠肺炎,老郭之前了解不多,甚至不敢相信自己会感染。“我用了一晚上,学会了《我和我的祖国》。”他觉得自己重获新生,是有了祖国的强大支撑,是医务人员不懈努力的救治。

脱离危险后,老郭一直在病房拉小提琴,琴声不停在病房间传递,激励着每一位患者。

老郭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感染着每一个医护人员。老郭说:“是祖国,是医护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49天没和家人见过面,丈夫也是医生,也奋战在战‘疫’一线。”李惠梅和龙志玲一样,她们的丈夫都是医护人员,也一直战斗在一线,“感染科医务人员,有许多夫妻都是医生。”

出院前,老郭在病房里给李沁姗和饶瑾拉了一曲完整的《我和我的祖国》。返乡的路上,他一直背着那把小提琴,身后洒满一路琴声……(文中小高、小绍、老程、老郭皆为化名)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周代庆

无障碍浏览 | 站点地图 | 使用帮助
Copyright 2021 wj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9016129号-1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95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34
主办:雅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正和路1号 联系电话:0835-22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