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雅安日报
近年来,为着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我市紧跟全国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步伐,不断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力争让群众看得起病、能看好病。
自2014年10月1日启动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改革以来,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目前,我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基本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改革试点达到预期效果。
推进大型医院“减量提质”
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
3月26日,在汉源县中医医院普通病房内接受治疗的黄保安,跟医生攀谈着。今年年初,他刚经历了一场与死神的较量。
“腹部特别疼,直不起腰来。”黄保安说,当时被送往当地卫生院接受治疗时,他差点以为自己活不下来。
“经初步诊治后,由于病情复杂,基层医疗机构诊治困难,乡卫生院立即按照分级诊疗的要求,立即转至我院治疗。”汉源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文元说,患者转至该院后,医院立即开启绿色通道进行全面诊查,并为患者实施了肝左外叶切除、肝右后叶部分切除手术,这才保住黄保安的性命。
杨文元说,医院诊疗技术的提升,归功于我市实施分级诊疗中大力推进大型医院“减量提质”,同步着力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我市鼓励大型医院医师到基层多点执业,增加医务人员收入渠道,并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此外,开展门诊,特别是便民门诊,将普通门诊、便民门诊,尤其是将慢性病门诊下沉到基层,同时大力推行日间手术等系列举措,推进医院发展方式和收治病种结构的转变。”市医改办主任、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李志强介绍,我市结合各县(区)实际,突出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抓实重点专科建设,积极创建汉源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石棉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
此外,同步抓实对口支援,积极组织协调雅安市人民医院、绵竹市人民医院等三级医院对口支援我市二级县级综合医院,进行驻点帮扶及进修学习,有效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提升卫生信息化水平
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我市如何破解基层“有人看病、有地方看病、看得好病”的难题呢?
“为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有人看病’的问题,针对基层医疗机构长期出现的医生编制问题,我市首先解决了30名基层人员身份编制问题,同步积极探索创新本土化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目前382名定向医学生已全部毕业赴基层上岗服务。从2017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医类医学生定向培养和引进工作,现已完成2016级、2017级中医类定向生招生计划。”李志强说,此外,我市抢抓灾后重建机遇,通过争取各级资金倾斜支持,共新建265个村卫生室,全面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截至2017年,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达标率分别达99.1%、75%,有效解决基层“有地方看病”的问题。
为了解决基层“看得好病”的问题,我市还实行了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实行管理、药械、业务、财务、考核的“五统一”管理机制。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统筹安排全市二级医院支援八个县(区)贫困乡镇中心卫生院,实行“一对一”对口帮扶,建立起多层次、全覆盖、科学合理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汉源县贫困群众黄正英(化名)有切身经历,“去年的那场大病,差点要了我的命。”
由于家境贫寒,缺乏基本医疗知识,在右上腹反复疼痛3个多月、病情加重后,黄正英才前往汉源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胆系扩张、急性胆囊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少量心包积液,以及右侧附件囊肿。”汉源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张理华介绍,由于患者病情复杂、情况不明、诊断困难,该院立即申请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远程会诊,并立即启用转院绿色通道,将患者转至四川省人民医院检查治疗,待四川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后又转回县人民医院继续治疗。
黄正英得以康复出院,受益于我市卫生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我市通过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卫生专网建设、强化远程医疗的方式促进卫生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我市已完成卫生专网建设,形成全市‘一张网’,实现了专网互联互通,群众看病就医更加高效便捷。”李志强说,全市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基本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远程医疗服务,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可以享受市级或省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方便患者基层就医,推动基层首诊,节约患者看病就医的成本。”
记者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