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雅安市石棉县作为国家和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四川省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试点县,坚持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通过体系重构、机制创新、保障支撑,着力破解基层医疗资源分散、服务能力薄弱、群众就医不便等难题,探索出一条契合山区小县的县域医改“石棉路径”。2024年基层就诊量达36.19万人次,较2023年提高15.85%,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一、以体系重构为基础,构建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一是构建“125N”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破医疗机构独立建制壁垒,构建起“1个总医院统筹管理、2家县级医院差异化发展、5个片区覆盖基层、N个村卫生室兜底服务”的“125N”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各成员单位保留独立法人资格,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小病首诊、慢病管理、康复护理”等一站式服务。二是推动县级医院错位发展与专科共建。按照“集中布局、错位发展”原则,县总医院整合县级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实现急危重症救治“县内高效联动”、慢性病管理“县乡无缝衔接”。呼吸内科、儿科已申报市级重点专科,其中呼吸内科已被立项。同时,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2024年至2025年4月共安排82人次中医专家参与MDT联合查房,诊治脑血管疾病123人次。三是县域医共体内实现“八统一”高效管理。县总医院行政后勤部门整合成立“十大管理中心”,县域医共体内推行编制、岗位、人员、经费、财务、业务、信息、药械“八统一”管理。在编制管理上,县委编办核定690个事业编制及755个员额制编制,由县总医院统筹调配,20余名业务骨干通过“岗编适度分离”下沉基层,缓解县乡差距;在经费管理上,统一收支预算,节约设备重复投入3000余万元,人员经费年节约180万元;在信息管理上,建成县乡村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域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覆盖95%以上项目,截至2025年4月,累计完成区域检验30906人次、远程阅片2649人次、区域心电19524人次、病理诊断12611例,累计为群众节约费用超1000万元。
二、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激发县域医改内生动力
一是创新推出慢病管理“医保服务包”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医共体内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医保服务包”,将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3种常见病纳入管理,医保基金按“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原则打包支付,引导患者从县级医院向基层卫生院回流。截至2024年底“三病”签约患者3193人、健康体检率达85.68%、血压控制率达87.7%、血糖控制率达75.36%,患者门槛费从县级医院的400元降至乡镇卫生院的50元,自付比为31.39%,群众满意度达97.5%,实现医保基金“增效”、患者负担“减负”、基层服务“增能”三方共赢。二是创新实施药品·耗材SPD(供应链管理模式)改革。通过政府公开招商确定唯一供应平台,搭建统一数据字典库,统一县总医院内各成员单位药品目录1239种、药品保供率达到95%、药品线上采购量达到100%,完成10批次832个品规医用耗材遴选,实现药品的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支付货款、统一配送,达到全程质量监管、高效运营,缓解基层用药困境。三是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优绩优酬”分配机制,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基金用于绩效激励:一是在编人员人均发放5000元;二是乡镇卫生院领导班子18万元(折合每个卫生院1.5万元),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配。
三、以保障支撑为引领,夯实医改持续深化根基
一是以组织保障高位推动改革。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医改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医管委,出台《石棉县总医院政府投入暂行办法》等10余项政策文件,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县财政每年投入公立医院发展、大型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人才经费、学(专)科建设、债务化解等方面资金近2600万元。建立“月调度、季评估、年考核”机制,将各项医疗卫生工作纳入乡镇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压实主体责任。二是以人才保障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实施“人才兴医”计划,通过“内培外引”双轮驱动提升队伍素质。2022年至2025年4月共引进高层次人才73人、定向培养本土医生32名,组建县级专家团队定期下沉基层坐诊、带教,建立乡村医生定向培养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县总医院内部打破单位和身份界限,实行“县聘乡用、乡聘村用”,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的局面逐步形成。三是以信息化保障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投入4300万元实现县级医疗机构与15个乡镇卫生院和卫健主管部门网络互联互通,建成覆盖全县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整合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远程会诊、药品配送等功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9%。完成本地化AI辅助诊疗系统建设,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实现系统互联互通,统一质控体系保障医疗安全,统一资源调度促进分级诊疗”的“三统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