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雅职院附院)与雅安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残联)共同建立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获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批准,川西医养中心建设再增新名片。
2015年,雅职院附院康复科组建儿童康复专业组,让残疾儿童杨莲(化名)在入院3个月后扔掉双拐独自行走,成为雅职院附院成功救治的第一名残疾儿童。
5年后,曾经仅有3名医护人员的康复科已经发展成该院最大的特色科室,拥有40多名医护人员,全市每年近500名残疾儿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
2019年开始,雅职院附院紧跟川西医养中心、川西教育中心的建设步伐,注重与雅安市人民医院错位发展的学科特色,开始向建设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迈进。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日益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并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得到救助。”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雅职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党总支书记樊正康说,医院将通过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建设,努力让每一位需要救治的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专业的康复治疗。
雅职院附院拟通过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人才培训、辅具研发、医疗等三个基地建设,使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立足雅安辐射三州。
2020年8月25日,在第四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之际,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在雅职院附院挂牌成立。
揭牌仪式现场
通过训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携手同行 共同关注残疾儿童
1米、5米、50米……杨莲离开母亲郑玉(化名)的手后,慢慢向前走了很远,郑玉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5年过去了,已经是雅职院附院副院长的何跃,对于这个场景记忆犹新。
杨莲出生后,双腿就患有残疾。从幼儿园开始,郑玉每天都要背着杨莲去上学。杨莲的父亲长期在外务工,郑玉除了每天接送杨莲上下学,还要管理家里的几亩茶地。
“一个残疾儿童就可能摧毁一个家。”无论是年龄还是临床表现,杨莲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何跃在了解了这个家庭的情况后,最初的想法就是利用雅职院附院康复科专业的能力去帮帮这个家。
杨莲从入院开始到独立行走,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不到3个月。“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疗效,虽然步态不好看,但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何跃说。
为患儿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接着,何跃又收治了一位和杨莲情况差不多的病人,也收到了非常好的疗效。两个孩子康复治疗取得的成效,让何跃对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信心倍增。何跃说,雅职院附院把残疾儿童康复学组从康复科中独立出来,就是因为看到了传统和现代康复疗法相结合带来的突出疗效。
尽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何跃深知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任重而道远。
物理疗法,恢复患儿肢体功能
在临床治疗中,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愈后的效果越好已经成为康复学组所有人的共识。但是在现实中,许多残疾儿童被发现时,大多数已经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期。
“许多家庭对残疾儿童康复治疗的认知几乎为零,能够主动带孩子到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非常少。”市残联副理事长高体强一直在关注残疾儿童这个群体。在一次下乡调研时,高体强发现一个家庭4个人中就有3人身患残疾。
在何跃看来,许多家庭放弃治疗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人力消耗不起。
几年前,市残联救助过一名听力残疾的儿童,孩子送到成都进行康复治疗,并植入了人工耳蜗。经过一段时间康复治疗后,孩子不仅恢复了听力,语言功能也恢复了正常。
“孩子康复后,不仅进入普通学校上学,还经常参加演讲比赛。”市残联理事长周万平、市残联副理事长高体强还受邀旁听过孩子的演讲,每一次都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雅安之前没有一家正规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必须到成都才能实现。距离远、费用高、耗时长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也导致许多可能康复的孩子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何跃带领的团队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尝试,不仅让他坚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同时也让市残联在救助残疾儿童中找到了很好的合作伙伴。
2015年,市残联和雅职院附院携手关注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康复正式成为该院康复医学科的重要部分。
崭露头角 圆残疾儿童康复梦
“阿姨,这是我送你的画,你喜欢吗?”
“小铭(化名)太棒了,阿姨非常喜欢!”看着小铭画的画,雅职院附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周陆凝和小铭的母亲激动不已。
“这孩子刚来的时候无眼神交流,情绪不稳有自残倾向,刻板地持续撞头。”小铭是一名孤独症患者,一岁半时仅仅能发“妈、爸”这种简单词,父母对孤独症了解很少,小铭交流困难的问题一直没引起父母重视。“以为是孩子说话迟,导致孩子没有得到及时医治。”
到小铭3岁时,他的言语依旧困难,行为异常。由于与同龄孩子差异很大,小铭先后被带到成都各大医院就诊,诊断为孤独症,随后在成都治疗。
小铭在治疗期间,母亲一直在成都陪伴,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父亲务农支撑。由于无法支持康复费用,父母无奈只能带小铭回家自行康复。
有人称孤独症儿童是“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传说中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一样,不认识这个世界,也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走出来。
近年来,市残联救助残疾儿童的力度逐年增大,孤独症儿童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18年3月,在市残联救助项目的帮助下,小铭来到雅职院附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
“无自主自理能力,睡眠质量差,胆小,哭闹,注意力差,交流能力差,言语刻板,你我他不分,执行能力差,认知差甚至无法完成康复评估,没有社交活动。”周陆凝说,刚到医院的小铭情况并不乐观。
在雅职院附院,专业的医生和治疗师让小铭妈妈重新燃起了希望,发挥小铭的优势和特长,让小铭学习画画。画画是手、眼、脑三者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可协调大脑平衡发展,促进孩子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小铭不仅生活可以自理,并且在绘画方面一点也不比同龄儿童差。看着自己画的卡通人物和交通工具,他会开心地笑起来,很自豪地拿给妈妈和治疗师看。
与小铭一样,来自天全县的小昊(化名)也是一名孤独症儿童,4岁之前从未喊过“妈妈”。今年6月,小昊父母将小昊带到雅职院附院接受康复治疗。
“我们从对口型开始练习,一步一步教他说话。”雅职院附院康复医学科医生刘下琴认为,孤独症孩子要开口说话,首先就要从建立信任开始。
经过慢慢接触,治疗师慢慢取得了小昊的信任,小昊开始慢慢与治疗师对口型……8月15日,经过近两个月的康复治疗,小昊终于喊出了“妈妈”。
医护人员给孩子进行上肢康复训练
爱心事业 造就一支精英团队
小希(化名)是个早产儿,生产时缺氧,在育婴箱治疗28天后转危为安。
“抬头、翻身、坐爬都不会,还经常打挺,躯干很软,四肢很硬。”小希父母因为缺乏医学常识,认为是早产的原因,没有在意。在小希1岁2个月时,症状越来越明显。“去华西医院就诊,确诊为小儿脑性瘫痪。”
看着怀里的孩子,小希父母心如刀绞。他们带着小希到处求医,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又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为孩子做检查治疗。成都、北京、重庆等地的大医院,只要听说能够治疗小儿脑瘫的医院,小希父母几乎都去过。所有的医院都建议小希的父母为孩子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
当时雅安没有正规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小希只能到成都接受康复治疗。但由于无法支持高昂的康复费用,小希父母只好带着孩子回到雅安。
“我们了解到小希的情况后,帮其申请了脑瘫儿童救助项目。”2016年,市残联对小希进行救助,并将小希接到雅职院附院进行康复治疗。
在一个又一个脑瘫儿的救治过程中,周陆凝深深感受到一个脑瘫儿童家庭有多么不容易。
最近一次系统康复评估结果显示,小希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认知的评分是第一次评估得分的几倍,已经能够自己完成扶站和扶走,在家长的陪同下,还能参与学校和家庭生活。
脑瘫需要长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讲,都是一个难题。在刘下琴收治的病人中,脑瘫患儿小强(化名)给她留下的记忆深刻。“多年来,风雨无阻。”在刘下琴眼中,小强的奶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孩子出生后,小强的奶奶就一直在照管他。”
在周陆凝的记忆中,最初,孩子是奶奶抱着来的,然后就是背着来。在小强康复治疗的10多年里,他的身体不断长大,奶奶却在慢慢变老。
每天14时30分,奶奶会准时带着小强出现在康复治疗室。
“奶奶已经背不动小强了,我们都很心疼,很想把技术再练得精湛点,尽可能把小强的各项功能康复好。”不论是医生,还是治疗师、护士,他们都有一颗爱心。“最初收入不多,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
张钊华是该院目前唯一一个从事残疾儿童康复的临床男医生,也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阳光男孩。张钊华接诊的第一个患儿,刚来时孩子连眼神交流也无法完成,经过一个多月治疗后,他和患儿成了好朋友。
可以说,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患儿每次有一点进步,都会激发医护人员的热情,坚定他们的信心。每当看到小强通过辅具开始行走,大家成就感满满。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得到救治,让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雅职院附院聘请了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康复专家团队前来指导,并派出多名医务人员到国内先进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进修。
目前,雅职院附院康复医学科已经发展壮大,拥有40多名医护人员。
差异发展 托起残疾儿童的希望
2019年,初任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党总支书记的樊正康提出了与雅安市人民医院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建议,提出了《共建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规划》,对雅职院附院发展进行学科布局。
“附院必须发展特色科室,走出一条与雅安市人民医院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作为原雅安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樊正康非常清楚雅职院附院与雅安市人民医院的差距和优势。“走相同的发展道路,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让特色科室得不到发展,患者得不到更好的救治。”
雅安优势的生态环境,让川西医养中心建设有强大的支撑;特殊的地理区位,让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建设变成可能。同时,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专业中,残疾儿童康复已经成为康复治疗技术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模块。每年,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向全国输送100多名残疾儿童康复的专业人才。此外,在残疾儿童辅具研发上,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也成立了专业团队,并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研发。
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残疾儿童康复教学中,雅职院附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担负了80%的教学任务,给学生传授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毕业后,把残疾儿童康复技术带到全国,真正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樊正康说。
8月25日,在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揭牌仪式上,周万平和樊正康共同揭牌,标志全省首家区域性残疾儿童专业康复机构——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正式挂牌雅职院附院。
雅职院附院积极筹建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预计开放床位200张,内设多个康复评估及训练室、言语治疗室、感觉统合训练室等功能训练室。
“川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四处奔波带来的经济上和精力上的负担,成为孤独症、脑瘫和肢体残疾儿童的专业康复治疗基地。我们也将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推进雅安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周万平说。
近年来,我市先后建立了两所特殊学院。患儿小希在近三年左右的康复治疗后,就读于特殊学校,积极融入社会生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残疾儿童的人生也可以多姿多彩,我们必须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樊正康说。
何跃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残疾孩子的护翼天使,希望全社会都来关爱和帮助残疾儿童和他们的家庭,爱护他们、接纳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重燃信心,不放弃希望。
小希告诉帮助他康复的医生,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长大了帮助像他一样的人。
本报记者 周代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