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代庆
一月的川西高原寒风凛冽,但在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以下简称: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病房里,却是暖意融融。
12岁的藏族女孩小拉姆趴在窗边看着窗外。这个来自西藏昌都的女孩,在经历17小时转院、三次气管插管的生死考验后,终于迎来了出院时间。
“她的康复,是雅安构建川西医养中心的一个缩影。”市人民医院——这座位于川藏铁路线上的医院,正通过医联体建设、五大中心联动和高原医疗网络,编织起覆盖20万平方公里、服务500余万名群众的生命保障网。
打通“毛细血管”:让优质医疗服务扎根基层
走进宝兴县人民医院皮肤科诊室,主任医师周彩虹对着远程会诊屏幕,与市人民医院专家讨论病例。
三年前,这里还没有独立的皮肤科,高原紫外线导致的皮肤病患者只能辗转到几十公里外的雨城区。如今,在市人民医院“1+1+X”医联体模式的帮扶下,宝兴县不仅建起了皮肤科和眼科,还能开展20余项新技术,门诊量较2020年增长180%。
变化源自2018年启动的医联体“造血工程”。市人民医院向5家县级医院派驻管理干部担任院长一职,并派出学科专家。在天全县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派出专家,用三年时间带出一个能做腹腔镜手术的团队,帮助其科研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在荥经县人民医院,急诊儿科专家推动建立儿童重症转运网络,让危重症患儿抢救时间缩短40%。
截至2024年,医联体已助力6家医院提升等级,32个专科联盟覆盖川西全域,基层医院四级手术占比提升20%,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
市人民医院管理研究所里,“现代医院管理职业化定制培训班”正在进行,来自甘孜、阿坝的60余名医院管理者围坐一起讨论。
2023年市人民医院管理研究所成立以来,已成为川西医疗人才的“孵化器”。通过华西医院管理模式导入,累计培训310余人次,让先进的DRG付费体系、CMI值评价标准在高原落地生根。
市人民医院管理研究所成功开设“现代医院管理职业化定制培训班”,包含中青班和进阶班,顺利承办第一期9次开课、第二期5次开课,累计邀请20余家医联体成员单位及周边地区医疗单位参加,培训310余人次。
培训班学员、天全县人民医院院长李雪冰感慨:“以前只知道治病,现在学会了用数据管医院,效率提高了,患者负担减轻了。”
2024年,市人民医院与昌都市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2024年12月20日,小拉姆因脓毒血症入住当地ICU,病情危急。之后,历经17小时车程,小拉姆被转至市人民医院救治。
“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我们已收治两名来自昌都市人民医院的转院病人,并成功救治。”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心足说,医联体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让优质医疗服务源源不断输送到基层落地生根。
创建五大中心:构筑急危重症救治高地
2023年11月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陈心足接受“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授牌,这是继2020年成为川西首个“高级卒中中心”后,该院五大中心建设的又一突破。
神经内科,一套“黄金4分钟”救治流程正在演练:胸痛患者从入院到溶栓,平均时间控制在32分钟内,较2018年缩短58%。
这种效率源自多学科协同的“生命共同体”。2024年12月的那个雪夜,小拉姆的救治就是一次全中心联动:PICU团队连续72小时守在床旁调整呼吸机参数,检验科快速锁定多重耐药菌,药剂科紧急调配稀缺抗生素,小儿外科制定术后康复方案。“面对高原地区常见的脓毒血症,我们的MDT(多学科会诊)机制能调动12个相关科室,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市人民医院院长张远国说。
胸痛中心:专门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主要针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卒中中心:针对卒中(脑中风)患者,提供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创伤中心:负责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强调快速干预和多学科协作;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救治服务,减少孕产妇死亡率和并发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专门救治危重新生儿和儿童患者,提升儿科急诊救治能力。
“市人民医院作为雅安唯一一家三甲综合性医院,我们通过五大中心的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急危重症救治网络,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陈心足说,五大中心的建设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还推动了全市医疗体系向现代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已经成为国家级中心,五大中心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了高效的“一站式急救”服务。
数据印证着能力提升。近五年,市人民医院门诊量增加29%、出院患者手术占比提升20%、四级手术占比提升20%、微创手术占比提升26%、日间手术增长近200%,占比达到30%。
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正通过五大中心网络辐射全域——在天全县人民医院,依托卒中中心建立的“溶栓地图”,让基层医院能开展静脉溶栓,急性脑卒中患者致残率下降35%;在康定市,胸痛中心联盟已覆盖多家医疗机构,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率从12%降至5.8%。
设立“移动医院”:在海拔4000米续写生命奇迹
在市人民医院开展的“光明行”活动中,由眼科主任骆贵军、医生邹凯,护士陈茂言、高燕、杨雅茹组成的专家团队在稻城县人民医院创下纪录:3天完成63台白内障手术,活动为100余名藏族同胞恢复光明。
“高原紫外线强,白内障发病率是平原地区的3倍。”骆贵军蹲在手术台前,为82岁的扎西老人揭开纱布,老人摸着医生的手反复说:“突及其(谢谢)!”
2022年,“9·5”泸定地震发生后,市人民医院派驻泸定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医生田志江在震后1小时就抵达灾区,带领团队搭建临时ICU,连续48小时抢救17名重伤员;在道孚县,市人民医院骨科团队克服高原反应,为44名牧民实施关节置换手术;在昌都市人民医院,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每周都有疑难病例会诊,2024年以来,已成功转运救治2例危重症患者……这样的场景,是川藏铁路沿线医疗保障网的日常。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与西藏大学共建高原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引入吴天一院士团队开展高原病研究;在川藏铁路沿线布局12个急救站点,配备移动CT、车载手术室……“川藏铁路修到哪里,我们的医疗保障就跟到哪里。”陈心足指着墙上的区域医疗地图,甘孜、昌都、林芝等地的合作医院星罗棋布。
从“输血”到“造血”:川西医疗的“破圈”之路
站在市人民医院顶楼远眺,建设工地塔吊正在旋转,一座占地200亩的川西区域医疗中心正在崛起。
在市人民医院急诊大厅,来自康定的藏族同胞扎西(化名)正用手机查看检验报告——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多家医联体单位实现检验结果互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川藏多个市县。
这种变化,始于2019年华西医院的领办合作。6年来,从管理模式同质化到技术能力同质化,市人民医院的门诊量增长29%,异地患者比例从8.6%升至14.4%。
但市人民医院清醒地认识到短板:在临床教学、高原病科研转化等领域,仍需借力华西优势。2025年的对接会上,双方达成共建“川藏铁路紧急医疗保障中心”的共识,这意味着高原急救将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
小拉姆出院当天,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医护人员手绘的“健康地图”,上面标着昌都到雅安的转院路线、各医联体医院的特色科室。这个曾经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女孩,如今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归途。在她身后,市人民医院的楼顶上,“华西雅安”的标识在阳光下闪耀——这不仅是一块牌子,更是近2000名医护人员的承诺:让每一个生命,在川西高原都能得到平等的守护。
从青衣江畔到雪域高原,从基层医联体到川藏铁路,市人民医院的探索,为欠发达地区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当优质资源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形成共振,医疗的温度,就能融化高原的冰雪,照亮生命的征途。
这或许就是“国考”A、“省考”A+背后的真正意义——不是数字的荣耀,而是对“健康中国”最朴实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