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雅安市雨城区以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构建“1256N”医疗服务体系(即:建强1个公立医院;辖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镇中心卫生院和N个医疗服务点、村卫生室),通过加强医疗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化等问题,不断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2024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总量达37.76 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0%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门诊服务量占总诊疗人次37%;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达74%、92%。
一、定位差异发展,搭建就医服务“三级点”
一是做强镇级“中心点”。2022年、2023年草坝镇、上里镇中心卫生院分别通过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省级验收,2024年门诊、住院服务量较2022年增长41%、一级手术量增长12%。2023年,草坝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创成“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承担片区“医疗救治、急救、公卫、康复、培训、技术指导”六大职能,并通过建设预防性治疗门诊等特色科室、增添CT和彩超等设备,推动10余种诊疗技术项目下沉,2024年二级手术量实现“零”的突破。二是再建达标“强基点”。西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纳入2024年区级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并与区妇幼保健院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统一管理。完成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实现与行政区划一致。投入资金1150万元改善5个镇中心卫生院就医环境,投入资金1800万元新建、改扩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12家、推荐标准5家;建成社区医院2家。依托大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多营镇、碧峰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养老综合体;推进西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碧峰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医养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建成基层医养床位99张。创建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项目及市级中医角各1个,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设置率达92%;中药饮片医保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7%,281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三是巩固服务“延伸点”。11个医疗服务点以镇中心卫生院为本部,通过下沉医护人员、开展巡回诊疗等多项举措,保障当地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卫服务。93个村卫生室均纳入医保定点服务范围,配备村医及80种以上基本药物,并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形成疾病筛查、疾病评估、就医指导、村内首诊、双向转诊、随访服务6个环节的健康管理链条。
二、线上线下发力,用心打造区域“健康线”
一是畅通渠道“零距离”。区人民医院搭建县域医共体协同平台,建成远程诊断中心,打通了“检查在基层、诊断在县级”的医疗健康服务线,2024年累计服务6801人次;双向转诊7382例、远程协助诊断病例6045例、资源共享检查727例。突出居民健康档案在提供连贯医疗服务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52752份,建档率达95.60%。二是移动医院“触手及”。巩固建设“车载流动医院”,统筹推动诊疗、公卫服务,并因地制宜为川藏铁路参建人员提供流动医疗服务。2024年共出动流动服务车1352车次、医务人员3807人次,累计服务3347人次,医保结算2871人次,结算医疗费用10万余元。
三、纵深推动协同,创新拓展医防“融合面”
一是医中有防“强协同”。整合全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等资源,建立“1个中心+131个团队+N名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医防融合模式。2024年,131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共签约28.1万人,签约率76.15%,其中重点人群签约11.2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82.60%。持续开展“健康敲门”行动,为1000名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3次“三个一”免费健康服务。建立由村(社区)干部、村医、卫生监督协管员、妇幼人员等300余人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队伍,实现村级全覆盖,协助家庭医生团队动态掌握居民的健康情况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及指导。二是预防有力“建网底”。全区13家预防接种单位达到数字化门诊建设标准的11家;达到AAA级、AAAA级、AAAAA级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分别为8家、2家、2家,同时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末延时接种服务、民生项目疫苗接种补贴等惠民举措。由区疾控中心组建区级基层传染病应急处置小分队,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协同建立基层卫生应急机制,储备五大类58种物资,2024年,围绕传染病防控及应急预案等重点内容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34次2500人次;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治应急演练99次,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能够迅速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