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机制,聚焦“围绕医疗等重点领域推出一批便民改革成果”改革目标,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开展医疗暖心利民行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行动、公共卫生防护行动、民族卫生发展行动等七大专项行动,助力“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走深走实,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实施医疗暖心利民行动,“六措并举”提升群众获得感。一是在全市公立医院通过开设夜间门诊、周末门诊、节假日门诊“三延时”服务。目前,市人民医院在周末及节假日共开设延时门诊35个科室,市中医医院开设1个夜间门诊、6个周末及节假日门诊,截至6月份底接诊总人次达15624人,切实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二是开通绿色通道。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绿色通道整改活动,对原有军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多个绿色通道进行全面梳理,确保应设尽设、设置规范。三是开展“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行动。通过提供多种预约挂号方式,保留挂号、缴费等人工服务窗口,保障老年人顺利就医。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担架、轮椅等助老器具,为老年人减轻了经济负担,改善了老年人就医体验。四是推进公立三级综合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推进市域内平台互联、系统互通、结果互认,明确临床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项目及质控标准,建立结果互认质量控制专家库。五是开展“不合理检查”专项整治。与驻委纪检组建立定期会商沟通机制;召开“不合理检查”专项整治推进会;安排专人负责“医疗三监管”平台,对“不合理检查”进行监督。截至目前,核实线索808条,涉及665人次,进行院内通报、约谈、批评教育、扣罚绩效等方式处理人员231人次,累计罚款8.99万元。六是发展互联网医院,方便基层群众便捷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以四川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为契机,推进市人民医院建互联网医院建设。7月16日,市人民医院作为雅安市首家互联网医院已正式上线,切实帮助解决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二是实施公共卫生防护行动,“筑牢三个屏障”提升群众安全感。一是筑牢重大疫情防治屏障,持续抓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市9家疾控中心均建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并投入使用,正按要求开展多点监测工作。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我市在7月14日省应急指挥调度会上全省通报为疫苗接种第一剂次完成率排名前五的市(州)。截至7月20日,全市已接种第一剂870216人,接种第二剂536351人。二是筑牢公共卫生防控屏障,持续抓实艾滋病防治。持续推动“三线一网底”防治工作模式,结合“全民禁毒宣传月”等活动联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进行吸毒、暗娼等重点人群哨点监测项目。3个疫情一类县(区)已建成确证实验室建设,于6月10日通过省级验收,正开展试运行。三是筑牢重点疾病防控屏障,持续抓实结核病等传染病工作。与市教育局联合对学校、疾控、定点医院开展了2轮学校结核病防治专项督导,现场反馈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督导,对全市耐多药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了1轮现场指导,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痰培养等相关工作。
三是实施民族卫生发展行动工作,“四措联动”提升群众幸福感。一是强化卫生人才队伍能力提升。从民族县疾控中心选派8人到雅安市疾控中心进修,促进民族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整体提升,选派6名专家人才开展对口支援,提升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综合素质。二是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优化提质。对民族地区2019年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和社区医院建设合格的乡镇卫生院,配置发热诊室检验检查设备及负压担架设备,提升中医治未病能力,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发热门诊服务水平。三是强化全民健康素养提升。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普及,市民防控意识和良好卫生行为习惯大大增强,少聚餐、少聚集、少触摸;勤洗手、勤通风、勤锻炼;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三少”“三勤”“三早”成为市民生活常态。202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0.9%,较2019年提高4.7个百分点。推进石棉县开展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民族地区慢病防治推广模式。四是强化民族医药传承创新。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全省、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精神,加快省级民族医院建设,推动县域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中医(民族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近期,市中医医院已引进两名藏医,并将开设藏医科,发展民族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