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筑牢健康脱贫人才网底,实现村村有村医目标,我市针对地处西部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计生人才面临招聘难、留人难、成长难的“三难”困境,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化医改为抓手,以建机制为着力点,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人才制度机制改革创新,探索构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有效促进基层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素质持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特别是夯实了乡村队伍健康网底,助力健康脱贫攻坚战首战告捷,全市村医由2015年503人增长至2017年632人,增长率达45.29%,实现了150个贫困村村医配备率达100%攻坚目标。此举得到国家、省领导的充分肯定,2014年5月2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莅临我市调研基层医改高度评价我市做法,2016年省政府原副省长陈文华作出在全省推广的重要批示;2015年、2016年新华网、CCTV-4、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赴我市实地采访,分别以《四川探索村医“订单制”》《大学生村医》《雅安首批定向培养医学生上岗》对我市第一批毕业定向医学生当村医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此举先后在2013年、2015年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全省卫生计生人才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2016年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第158期刊发《四川省雅安市创新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先后有眉山、甘孜等省内等多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赴我市学习交流。
一、以改革促发展,探索构建本土化农村医学生定向培养新机制
“无村医、无编制、低收入、缺保障”是雅安改革前村医队伍面临的困境,为着力破解难题,我市在2011年探索进行了“乡招村用”的乡村一体化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改革试点经验,针对新招聘村医因生活条件艰苦、两地分居等实际困难而出现“招而不来、来而难留” 的“二难”新困局,确立面向村卫生室、面向贫困村、面向贫困人口“三个面向”定位,以改革促发展再破困局,创新构建本土化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新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人才优先、身份入编、免费培养”农村医学生定向招收培养新机制。
(一)围绕改革目标,着力抓机制改革创新。全市紧紧围绕实现“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在全市配备乡村医生”改革目标,立足“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要求,多措并举抓机制改革创新,构建定向签约、订单培养、量身定制、免费培养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新机制。
(二)立足基层实际,着力抓好改革政策顶层设计。立足顶层设计,市政府出台《雅安市农村医学生定向招收培养工作实施方案》,从补员措施、定向培养范围和学制招生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明确。一是明确改革编制使用办法。市委编办按乡(镇)卫生院总编制的20%核定“乡招村用”编制控制数,全市可使用415个编制用于村卫生室配备人员。二是明确学历学制及招生办法。从2012年起,连续两年依托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以定向招收400名大中专医学生进行培养,学成后补充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从事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分大中专,学制均为三年,招收计划面向社会公布,面向全社会招生,基于培养本土化、留得住的卫生人才,优先考虑雅安农村户籍学生。三是明确实施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双结合、双达标培养目标。按照订单培养要求,围绕培养一支具备完成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任务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的“六位一体”能力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三)推进改革再深化,探索构建队伍建设“三个新机制”。
一是探索构建中医类医学生定向培养和引进工作新机制。在总结农村医学生定向培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基层群众特别是贫困人群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中医类医学生定向培养和引进工作新模式,市政府出台《雅安市中医类医学生定向培养和引进工作实施方案》,计划从2016年起通过5年努力,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和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优质教学资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引进和定向培养219名中医类基层农村卫生人才,现已完成2016级、2017级中医类定向生招生计划。
二是探索构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为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和实施“健康雅安”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7年市政府出台《雅安市建立和完善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通过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措施、引进基层人才政策措施、加大空岗补员力度、留住人才政策措施四举措,探索建立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三是探索构建乡村医生进退出和养老保险机制。市卫生计生委等3部门联合印发《雅安市关于建立乡村医生进退出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政府主导落实落实养老保险缴费等相关补助政策,逐步建立起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和进退出机制,确保乡村医生“老有所养”。
(四)确保改革落地,着力抓实“六项保障机制”。
一是政府主导,落实组织保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抓医改领导机制,切实落实政府对医改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管责任,从2012年起将医改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医改任务台账、落实责任清单、健全考核问责机制。2017年市委将医疗、医保、医药调整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一心同志分管,加强三医联动、部门协同和政策统筹。
二是政府“买单”,落实财政全额保障机制。落实免费培养经费,市、县(区)财政分别投入定向医学生预算资金1320万元、中医类医学生定向培养1112万元,补偿定向生学习期间学杂费和生活补助,为完成培养工作提供了强力财力保障;落实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根据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分别设立卫生计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其中市本级不少于1000万元;落实卫生扶贫救助基金,8个县(区)全部建立了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全市共支出1659.47万元救助金,累计实施卫生扶贫救助11万人次。
三是定向签约,落实身份入编的保障机制。定向生学习期满取得毕业证书,根据定向培养协议,凭报到证到定向所在县(区)卫生计生局报到,由县(区)卫生计生局统一分配到辖区内村卫生室工作。县(区)编制、人社部门统一为其办理人事编制和工资关系。
四是量身定制,落实三方联动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学院、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用人单位“三方联动机制”。学院每学期将学生学习情况纳入学绩考核档案并及时反馈给卫生计生部门,卫生计生部门联合基层卫生院加强监督,形成学院、卫生计生部门、基层医院三方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
五是第三方监督,落实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根据专业需求,市医改办、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成立了监督领导小组,作为独立于签约培养县(区)卫生计生局、培养院校的第三方,履行第三方监督职责,对学院承担医学生定向培养计划进行全程跟踪和年度考核,有效保政教学质量。
六是签订服务协议,建立制约保障机制。定向生必须认真履行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最低6年服务期限协议;定向生服务期限未满离开服务单位的按协议全额退还已享受的各种补偿费用并支付违约金,同时取消事业单位正式人员身份。
二、主要成效
一是助力贫困村村医实现稳增长。已退出的贫困村村医配备率达100%,2016年全市村医配备率达80%,实现拟退出45个贫困村村村有卫生室、村医达100%的攻坚目标;2017年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拟退出的105个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达100%、村医配备率达100%。
二是贫困村村医队伍趋于专业化、年轻化。年龄结构更优化,定向医学生毕业回归基层后平均年龄仅为23岁,一批洋溢朝气和充满活力年轻医生充实到基层后,60岁以下的乡村医生占比由70%提高到85%;学历结构更优质,村医大中专学历占比由60%提高到85%;从业资格更规范,全市取得乡村医生资格人员占比达90%,贫困村村医从业资格人员占比达100%,整体提升我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夯实村医队伍网底建设。
三是深化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助力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总体目标,深化健康扶贫“五大行动”,整体提升贫困人员医疗救助扶持和卫生服务能力。2017年全市9547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落实率达100%,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
三、经验与启示
一是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是前提;二是编制、人社部门提供政策支持是基础;三是改革创新精神是动力;四是财政部门经费保障是保证。